近幾年,大量經冷鏈物流運輸的產品越來越多的進入我們的生活。冷鏈物流也成為物流領域中的一塊藍海。特別是相比較運送建材、工業
材料等粗重貨的業務來說,從事冷鏈物流的車輛往往可以拿到更高的運價,獲得更多的利潤。
這也讓很多卡友開始考慮轉入這一領域。那么,當前冷鏈物流市場前景如何,進入后能不能賺錢呢?咱就來分析一下。
經過梳理,認為冷鏈物流市場有以下幾個需求和增長支撐。
一是居民消費升級和食品安全意識提提高,也更注重食材的新鮮程度。
以較有代表性的食品來看,中國肉類消耗量稱霸全球,超過歐盟28國和美國兩者的總和。中國人均蔬菜、水果消耗量更是達到世界第一,年人均500公斤,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冷鏈物流來完成運輸。
而我國目前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為19%,對比美、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85%以上的冷鏈流通率差距還很大,使得我國食品的保質保鮮狀況并不樂觀,每年都因運輸變質造成巨大浪費,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是市場剛需。
二是逐年來,進口生鮮品類和數量大幅提升,從而帶來冷鏈發展新機遇。
僅在2018年,我國進口生鮮總價值已經達到311億美元,同比增長28.9%,無論是我們家中經常見到的車厘子、牛油果等進口水果,還是牛肉、羊肉等進入食品加工企業的進口肉類,這些都需要冷鏈物流來完成,且增長預期持續穩定。
三是電商下鄉、農產品進城和出口需求激活農村市場。
隨著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,大量農產品更加便利的銷往城鎮市場。而蔬菜水果的出口一直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傳統優勢。這些也將為冷鏈物流供應鏈行業開辟一片廣闊的藍海市場。
四是非食品類冷鏈,如疫苗。
國家早在2016年就已制訂和發布有《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》,明確規定疫苗儲存、運輸的全過程應當始終處于規定的溫度環境,不得脫離冷鏈,并定時監測、記錄溫度,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嚴格遵守“冷鏈管理”。
但之前幾年,疫苗運輸脫離冷鏈的負面消息不絕于耳,從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爆出后,關于疫苗運輸的問題也受到了更大的關注。至今,這一領域愈加規范,冷鏈運輸需求也穩定且增長。
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預測,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,2020年將突破5000億元,并預測在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增長至突破9000億元,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2.26%。
在這樣廣闊的市場里,投身冷鏈物流市場將大有所為。但有一點必須注意,我們能看到的機會,資本巨頭看得更清楚。
就目前來看,順豐就和美國物流巨頭夏暉宣布成立冷鏈物流合資公司;京東物流與中國國際貨運航空合作全球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合作;阿里巴巴也創立了馴鹿冷鏈;就連美團、餓了么也都開始布局短途冷鏈。
不過即便如此,留給小物流企業或是散戶的機會依然不少。如農產品、生鮮食品這些具有天然屬性的產品,很難像大宗普貨一樣形成標準化的運輸,從而會為巨頭管理帶來諸多的困難和障礙,無法形成高效的流程。
在這一方面,自主個體就能充分發揮自身靈活機動的優勢,在冷鏈物流市場搶出自己的一塊個性化市場。